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户外杂谈 > 正文

戏剧杂谈:一曲牡丹千秋梦 取舍风流看如今

类别:户外杂谈 日期:2021-4-14 5:03:52 人气: 来源:

  观赏牡丹亭后,对戏曲美学难免思索:戏曲的养成,绝对是千锤百炼的精细雕琢,其对演员内在素质的要求可谓“苛刻”,除了扎实、成熟、流畅的基本功,演员尚得兼具过尽千帆的生命阅历、遍尝酸甜苦辣百千滋味,方能成就醇厚之生命风华与隽永余韵,这岂是一朝一夕间,外力所能塑之而至焉?

  文化的丰渥,数代人终其一生,传承再传承,揣摩再揣摩,提炼再提炼,方可酝酿成熟、攀爬颠峰,于浑然天成里,腾飞盘旋,嫣然回眸,百媚生焉!尤其昆曲如是讲究文化底韵之传统艺术,其细腻、深刻、古朴,更需千年老灶,慢火煨之、熬之、炖之、炼之,方能得其真味。即便它藏身于角落,都有着敛敛含光之锋芒,耐人寻味。领略戏曲之美,而能不被其深邃之美所动心者,能有几人?盱衡世界古今,能赢得普世一致推崇与热烈喝采之艺术,终究凤毛麟角,更遑论如昆曲这类融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于一炉之综合艺术,其宽度、深度实不容外人小觑,四、五百年累积的醇厚风华,岂是短期内外力致之可沛然成就?

  精华版舞台拣选古董家具为剧场切末,在古意盎然的中山堂,随着剧情沉静含华,于无尽含意里,温润芬芳流泻飘散,与南昆的丰厚人文相映成趣。相较之下,我宁舍青春版现代舞台之极尽华丽,毕竟江苏昆剧院之传统舞台虽淡雅朴实,却更能隐含隽永韵味、丰富内涵的爱情故事。就传统戏曲的整体美学来看,江苏昆剧院对《牡丹亭》的诠释是否最具代表,个人终究才疏学浅,不敢断言。然而,美学观点终究有个人偏好之品味,笔者仅能抒发一己所好之情怀,毕竟侧重不同,取舍有别,倒也见仁见智。

  此次,笔者对于精华版独树一帜的古朴之美特别激赏,时值传统戏曲于现代剧场一片声中,古意犹存与真朴之美更显得弥足珍贵。面向时代潮流,诚是各个领域未可避免之冲击,然而正当全球化涛声滚滚袭涌之际,若未能对自身传统艺术与文化,有宏观通透的认识、掌握与自信,恐有迷失之虞。

  更何况传统艺术蕴含丰厚,无论从任一切点契入,皆如海,风华无限,于号称地球村之今日,各种艺术正以难以想象的面向与速度彼此交流、互相影响,若非具备深厚美学涵养、文化自觉,且浸淫多日之专业人才,欲分辨传统艺术之糟粕与珍珠,岂是容易之事?有心者,希冀更进一步大胆革新,其魄力与勇气诚然可敬,然而,此恐非行外之人可率尔为之!吾人担忧的是:取舍之间稍有不慎,或有迷失,更甚者,逐末舍本,不仅贻笑于大方,更与文化传承背道而驰,也许居于掌声与镁光灯的聚焦下,容易使人忘却谦卑。或许,可待未来一片沸腾喧闹安静之际,期待沉淀后之清明与智能,为古典艺术的风华再现,寻找一道的曙光。

  前世死因测试

  走笔至此,不禁想起当年五四运动文化界先知们,在一片现代化浪潮下,全盘引进文明,于文化自觉、自信匮乏下,不分良窳,毅然鼓吹丢弃传统音乐文化。当时自以为贡献一桩的衮衮诸公,泉下若有知,彼时身怀,不惜为文化摇旗喊、疾力奔走,孰料今日却引来一片挞伐,岂不哭笑不得?文化传承固然有着感的深刻,然努力之余,若握举大纛之能者,未能稳住正确方向,努力之适足以害之!心悸之余,笔者不免想起学者高希均教授评论的一段话语:“错误的决策,有时比贪污还!”之于文化大业,未尝不也如此!于今思之,能不乎?

  

关键词:牡丹杂谈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峎山户外徒步网-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