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活动召集 > 正文

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“内鬼”是个双面人。

类别:活动召集 日期:2018-11-14 11:49:37 人气: 来源:

  最近这本小说的简体中文版已经由上海出版社引进出版,正在各个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陆续上架中。戳下图,

  在这部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小说中,作者阮清越记录了 1975 年越共占领西贡后,主人公和他的南越“长官”,跟随美军大撤退。在美国,他明面上是成为难民的南越军人,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,暗中则继续为北越做间谍工作。再加上背井离乡、然后受到的异国文化冲击,他的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和挣扎。

  那么,今天分享一篇来任编辑脑震荡妞的短文,看看从编辑的角度,阮清越在《同情者》里面,究竟是讲了什么,比如最直接的问题:到底是谁同情谁?

  《同情者》( The Sympathizer )是越裔美国作家阮清越(Viet Thanh Nguyen,关于作者名的翻译问题,请看文末)的作长篇小说。小说英文版发表于越战结束 40 周年的 2015 年,甫一亮相便拿下 2016 年第 100 届普利策小说等国际荣誉,成为当年《纽约时报书评》《华尔街日报》逾 20 家选出的年度最佳图书。英美主流与文艺人士盛赞不绝,并登上比尔·盖茨 2017 年的年度推荐书单。

  之后,阮清越在小说与非虚构写作圈中都十分活跃,2017 年获麦克阿瑟天才,被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;2018 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,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米兰·昆德拉、奥尔罕·帕慕克、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、麦克尤恩、石黑一雄等。

  反映越战的小说和作品其实不少,但多数是从美国大兵的角度写。蒂姆·奥布莱恩写过《士兵的重负》,卡尔·马兰提斯写过《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》。

  从越南士兵、平民角度写的作品虽然从内容上看丝毫不逊色,但毕竟越裔群体是少数族群、影响力弱,比如越裔作家鲍宁写过的《青春的悲怆》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《同情者》的了不起在于:作品发出了有关越战的真实声音,并且这一次全世界都听到了;阮清越立意之深、书写之巧,把一个无名间谍的故事讲得极其精巧、精彩,更超越历史、和国籍。

  小说通篇都是这个无名间谍的,他是北越,潜伏于南越做谍报工作。他的开篇精准又撩人:“我是个间谍,是个卧底,是个‘内鬼’,是个双面人。我还是个有两套思想的人,或许也不奇怪。”

  这个双面人经历了什么呢叶选廉 景甜?越南战争,亦称“越南抗美救国战争”,北越和美国扶植的南越从 1955 开始,打了整整二十年,到 1975 年 4 月才宣告结束。在那个艾略特笔下“最的月份”、越南难民眼中的“黑色四月”,越共占领西贡,美军大撤退,小说情节正是从越战结束之际讲起。

  主人公以间谍身份跟随其南越“长官”在内的大批南越难民逃难至美国,这在美国引发了一波难民潮。这些难民中,不乏曾经的、,逃至美国后,他们无一例外地沦为社会底层。将军开起了小餐厅,少校在加油站打零时工,更有无数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。这也是现实世界中每个难民的真实写照:他们离开祖国前和他乡后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。

  在美国,主人公靠着之前在美国留学时的人脉,找到了一份大学里的文书工作,同时还辅佐他的南越长官,策划西贡的计划。在这期间,他接触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学术圈子、圈子,还打入好莱坞,为一个大导演拍摄的越战电影当顾问,去菲律宾实地拍摄历险了一圈。

  但不要忘了,他实际是,心系祖国,所以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他加入了一支南越士兵组成的队伍,想趁机重返越南……不过具体剧情今天不剧透,总之一句话:《同情者》的内容很精彩哦。

  借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·卡罗尔·欧茨的话来说,《同情者》是“间谍惊悚小说中的佼佼者。小说所运用的大胆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,不仅媲美弗拉基米尔·纳博科夫、拉尔夫·埃里森,且有陀思妥耶夫斯基《地下笔记》(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)之神。”

  《同情者》的确有一种陀翁的特质——一种的特质。这种特质受到了普利策评审委员和许多名家的关注。

  普利策的评语将其归纳为“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,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,一道横跨越南、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。” 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汤亭亭(《女勇士》《中国佬》《孙行者》)说得更细:“这一‘有两套思想’的男子试图起的祖国和的自己,他人亦受人。”

  怎么个法?首先,主人公是欧亚混血私生子,血统上就已,被越南和白人都啐为“杂种”;其次,他又是间谍,有南北越的“两套思想”,也有东的两套思想,更不用说他身处的国家,试图起的祖国和自己。

  “我”潜伏在南越时的身份是南越的秘密,干了不少审问、同志的脏活,因此“我”也备受来自他人和的。说到这里,想到了另一部讲我们东边神秘国家的间谍小说《光之帝国》,一个朝鲜间谍潜伏在韩国二十年,突然有一天接到命令、必须在 24 小时内返回北部述职。就南北来说,《同情者》和它有点类似。

  但阮清越的故事更国际化,舞台也更大,因为多了一个美国场景,而且就篇幅来说看,在美国的故事占了一半。之前讲到主人公到美国后,混进了各种美国本土或边缘的、或主流的不同社会、人际圈子。

  别看只是个难民,“我”在南越难民中的地位并不低,陪长官去游说美国上流的精英,让他们给南越难民出钱出物资,组织西贡(胡志明市)。这而些精英实际是瞄准了越南难民及其后代的选票,才肯伸出援手。其中最最精彩的,是给好莱坞大导演当一部越战的顾问,作者用了整整三章书写这段“好莱坞在菲律宾”的历险记,其中不乏大量对好莱坞是美国最成功、最大规模的战争宣传机器的之辞。

  小说中的难民潮在越战历史中真实存在,阮清越与其父母便在当年的那群难民之中。父母将养女——也是长女——留在越南照看家业,以期不久后战乱结束、返回家园。可谁知,父母带着 4 岁的阮清越逃难至美国,一别便是 27 年。因此,在长大的阮清越虽然对幼年在越南的生活没有印象,却承载着父母与他身边越裔难民的群体记忆。

  阮清越在采访中说道:“我的父母,我认识的所有人,都失去了家园、财产、亲人、祖国以及的心态。”

  他成长于这样的集体记忆之中,但这一记忆中的越南甚至是现实的越南,对他是陌生的,在他去到越南、与大姐相认之前完全是异国他乡。毕竟除了听过越南语歌曲和越南语《圣经》(爸妈信),他是从小接受英语教育、看美国电影、读美国书的美国人。或许,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来自越裔群体和美国成长的双重记忆,阮清越和小说主人公别无二致,是个“双面人”,还是个“拥有两套思想的人”。

  再说回小说中的好莱坞,不难联想到其影射的应该是弗朗西斯·福特·科波拉的越战经典《现代录》。阮清越 10 岁的时候已是个美国乖小孩,看过几部美国人拍的战争电影。在看完《现代录》之后,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:

  “我一开始都在为里的美军拍手叫好,但当他们开始越南人的时候,我懵了,不知道要站在哪一边,杀越南人的美国人还是奄奄一息、说不出话的越南人?那是我第一次隐约体会到美国人正在经历思想上的内战,而我们越南人也被进去,那一刻永远烙在我记忆里,因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美国这场战争中的处境,意识到美国人眼中越战是一场美国的战争,也意识到我必须要做点什么。”

  顺便提一下,科波拉在《现代录》中拍了一个经典的投掷燃烧弹引发大爆炸的镜头,而阮清越在小说中有一段内容,几乎是用文字再现了这一场景,大家以后在阅读时可以关注下哦。

  这是阮清越写作的初衷之一,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,而且他或多或少成功了。至少读完《同情者》后,笔者自己重新认识了美越之间的这场战争。越南战争不仅限于《白宫岁月:基辛格回忆录 I 》中的、外交风云,是的,这些策划秘密轰炸、进行各种和谈,他们签下了那份和平协议,但在办公室会议之外,整个越南有一百多万平民丧生、上百万士兵被。

  欢迎在文明发表评论,告诉我让你印象深刻的关于越南战争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,以及推荐理由,我们将送出五本新书《同情者》作为福利!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9 月 9 日 24 时。

  引一组《百科全书》中的越南战争伤亡数字:约 4.7 万名美国人在战斗中被,另有 31.3 万人被打伤;南越约有 18.5 万至 22.5 万人被,50 万至 57 万人被打伤;北越约有 90 万士兵被,更有不计其数的士兵被打伤;在整个越南,100 多万平民丧生,到战争结束时,南越大量人口沦为逃避战火的难民。

  上海出版社 2018 年 8 月出版的《同情者》,作者名译为“阮清越”,与台版译本和网络资料显示的“阮越清”不一致。理由如下:

  首先,笔者与作者邮件联系,他署名Viet,即 Vietnam(越南)的“越”。一般来说,如果是三字人名,署名会署最后一个字,因此怀疑人名应为“阮清越”。

  第二,越南之声(VOV)有越南语和英语两个版本的报道,英文版中作者的人名为 Nguyen Thanh Viet,详见 ;WIKIPEDIA 的作者页面显示,其越南语人名为 Nguyễn Thanh Việt(复制黏贴进行网络搜索,能看到不少相关的越南语报道),进一步了猜测:越南人名在英文中的表述顺序和中文人名不一样,是完全反着来的,作者名应为“阮清越”。

  最后,请教了大学外语学院的越南语专家,这位老师与阮清越的老师相熟,确认人名为“阮清越”。

  《同情者》集历史、、间谍、惊悚等元素,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。故事背景设于 1975 年,越共占领西贡,美军大撤退,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“长官”逃难至美国,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,向北越汇报敌情。在此期间,他作为难民和间谍,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和挣扎。

  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“同情者”的特质和身份,对越南的、北越的同志、南越的士兵、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,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。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,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,由此发出困惑,在对和身份的探索中行进,这也是文学的的主题之一。作者以独特的眼光,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,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,追踪蛛丝马迹,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

关键词:越南间谍活动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峎山户外徒步网- All Rights Reserved